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机房技术专业委员会
                                                                    北京工翔科技有限公司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第一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的公

现批《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为国家标准编号 !" #$$%&$$( $$)

) % 日起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强制性条必须严格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 %&+, $$% 年标准局部修订 - 号公告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 三年十一月五

!

! " # " !为了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采用先进技术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与资 保护环境保证质量和安全改善并提高劳动条件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 " # " $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和工业建筑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洁净厂房以及临时性

筑物的设计

!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使用要冷热 构成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结合国家有关安卫生等方 会同有关专业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在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新工 设备新材料

! " # " &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预留设管道及配件所必须的安 和维修的空间并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对于大型设 及管道应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 " # " 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必须采 安全防护措施

! " # " (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根据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 " # " )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考虑施工及验收的并执行相关的施工 验收规范。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

! "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 规范的规定

$

$ " # "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 ./0123401 5067 8940

+,- 指数是根据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 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的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 指数表明群体对

: % ; < %) 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

$ " # " $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 ./0123401 .0/30746>0 9? 12@@642@?201

++= 指数为预计处于热环境中的群体对于热环境不满意的投票平均++= 指数 预计群体中感觉过暖或过“根据七级热感觉投票表示 : % : $ < $

< %的人的百分数

$ " # " %湿球黑球温ABCDE04 < FGHF FH63I >H9F0 405.0/64G/0 2710J

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由下列公式计算获得

!室内作业

· )(’& ·

!"#$ K # " ) % 7E : # " % % >$ " # " % < !

!室外作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湿球黑球温.

% &———自然湿球温.

% )———黑球温.

% +———干球温.

! $ # $ * 活动 /0012345 6/&4

指人动物或工艺生产所在的空间

! $ # $ 7 置换通 53829+04:4&; <4&;39+;3/&

借助空气热浮力作用的机械通风方式空气以低风小温差的状态送入活动区 在送风及室内热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热浊空气提升至顶部排出

! $ # $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气调节系 <+>3+?94 >4@>3)4>+&; </91:4 8293; +3> 0/&53A

;3/&3&) 8B8;4:

台室外空气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 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气调节系统

! $ # $ %空气分布特性指CDEF +3> 53@@183/& 24>@/>:+&04 3&54G

适性空气调节中用来评价人的舒适性的指系指活动区测点总数中符合要求 点所占的百分比

! $ # $ H空气源热 +3> - 8/1>04 I4+; 21:2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热泵。通常有空 J 空气热泵 J 水热泵等形式

! $ # $ K水源热 +;4> - 8/1>04 I4+; 21:2

以水为低位热源的热泵。通常有 J 水热泵 J 空气热泵等形式

! $ # $ L#地源热 )>/1&5 - 8/1>04 I4+; 21:2

土壤或水为热源水为载体在封闭环路中循环进行热交换的热通常有地下 井水抽灌和地表水盘管等系统形式

! $ # $ LL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 +;4> - 9//2 I4+; 21:2 +3> 0/&53;3/&3&) 8B8;4:

J 空气热泵的一种应用方式。通过水环路将众多的 J 空气热泵机组并联成一个 回收建筑物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空气调节系统

! $ # $ L!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 0/95 +3> 538;>3?1;3/& 8B8;4:

送风温度低于常规数值的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

! $ # $ L,分区两管制水系 6/&3&) ;/ - 2324 +;4> 8B8;4:

按建筑物的负荷特性将空气调节水路分为冷水和冷热水合用的两个两管制系统。 年供冷区域的末端设备只供应冷其余区域末端设备根据季节转供应冷水或

!室内外计算参

! " # 室内空气计算参

! " # " # 设计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 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 #$ % &(

&工业建筑的工作地点宜采用 轻作 #) % &#(

中作 #$ % #)(

重作 # % #$(

过重作 #& % #(

#   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 #执行

&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 % #../&轻作业时可低 #.( 中作业时可低 0( 业时可低 -(

! 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 更衣 &-( 办公室休息 #)( #)( 盥洗室 #&(

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按照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标 执行

! " # " &设置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活动区的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 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不宜大 . " !/ 1 2

&工业建筑当室内散热量小 &!3 1 /! 不宜大 . " !/ 1 2当室内散热量大于 &!3 1 /! 不宜大 . " -/ 1 2

! " # " !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 ! " # " ! 规定

! " # " ! 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

(
#) % &
&& % &)
/ 1 2
!. " &
!. " !
相对湿4
!. % $.
. % $-


&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及卫生要

定。活动区的风速冬季不宜大 . " !/ 1 2夏季宜采 . " & % . " -/ 1 2当室内温度高

!.( 可大 . " -/ 1 2

· $#"! ·

! " # " $ 采暖与空气调节室内的热舒适性应按中等热环 %& %%( 指数的测定

热舒适条件的规)* + , #-.$/采用预计的平均热感觉指%&和预计不满意者 百分%%(评价其值宜为0 #!%&! 1 #%%(!23 4

工艺无特殊要求工业建筑夏季工作地 5*), 指数应根高温作业分

)* + , $2..的规定进行分级评价

! " # " 6 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 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的允许温差不得超过 ! " # " 6 的规定

! " # " 6   夏季工作地点温7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
!22
2!
2$
26
28
23
2-
2/ 9 !2
"!!
允许温
#.
/
-
3
8
6
$
!
2
工作地点温
!!2
!2
!2 9 !6
!6






! " # " 8 在特殊高温作业区附应设置工人休息夏季休息室的温 28 9

!.7

! " # " 3 设置局部送风的工业建其室内工作地点的风速和温应按本规范 6 " 6 " 6

条至 6 " 6 " 3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 " # " -建筑物室内空气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控制等卫生 准的要求

! " # " /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 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确定

2 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 !.:! + ; 的新风量

! " 2 室外空气计算参

! " 2 " #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 6 天的日平均温度

本条及本节其他条文中的所不保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历年平均不保 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 " 2 " 2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 " 2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 #$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 " 2 "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应采用历年最 #$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

! " 2 " 6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 # 天的日平均温度

! " 2 " 8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 " 2 " 3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 6.; 的干球温度

统计干湿球温度时宜采用当地气象台站每 $ 次的定时温度记并以每次记录值代 8; 温度值核算

! " 2 "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 6.; 的湿球温度

! " 2 "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 6 天的日平均温度

· $#"! ·

! " # "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 ! *+ ,!"! - ! " # " $% . $ ! (———室外计算逐时温/

!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 按本规范 ! " # " 0 条采用

!———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 " # " $% 采用

"! -———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应按下式计算

! *1 . ! *+

"! - )

! " # " $% . #

% " 2#

! *1———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 按本规范 ! " # " 3 条采用 其他符号意义同! " # " $% . $

! " # " $%   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

$ # !4 2 5

! . % " !2. % " !6. % " 4# . % " 42 . % " 43 . % " 4$

!!!!!!!!!!!!!!!!!!!!!!!!!!!!!!!!!!!!!!!!!!!!!!!!!!!!

3 6 0 $%$$ $#

! . % " #6 . % " $# % " %!% " $5 % " #0 % " 4%

!!!!!!!!!!!!!!!!!!!!!!!!!!!!!!!!!!!!!!!!!!!!!!!!!!!!

$!$4 $2 $5 $3 $6

!% " 46 % " 2# % " 2$ % " 4!% " !0% " #6

!!!!!!!!!!!!!!!!!!!!!!!!!!!!!!!!!!!!!!!!!!!!!!!!!!!!

$0 #%#$ ## #!#4

!% " $4 % " %. % " $%. % " $3 . % " #!. % " #5

! " # " $$ 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参数

在部分时如夜工作的空气调节系 ! " # " 3

! " # " $% 条的规定

! " # " $#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采用累年最 ! 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冬季室 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最多风静风除的各月平均风速的

均值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 " # " $!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 " # " $4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 " # " $2 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 ! 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

! " # " $5 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 度的总日数确定

· $"#" ·

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选取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宜采 !"

# $ % $ &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取 #( #( 实有年份采但不 &( &( 年时应对气象资料进行修正

# $ % $ &)山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邻 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确定

# $ # 夏季太阳辐射照

# $ # $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 %&

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 $ # $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 * 采用

# $ # $ # 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 照度可按本规范附 + 采用

# $ # $ ,采用本规范附 * 和附 + 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应根据本规范附 - 夏季大气压力 # $ # $ , 确定

# $ # $ , 大气透明度等

- 标定 大气透明度等
下列大气压./0时的透明度等







1!(
’((
’!(
)((
)!(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1
1


,

, $ &一般规

, $ & $ &采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能源状能源政 保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 & $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 !" 的日数大于或等 2( 天的地区采用集 采暖

, $ & $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其幼儿养老中小学疗机构等建筑宜采 集中采暖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 !" 的日数 1( 3 )2

· #"!! ·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 "# 的日数不 $% 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

于或等 &# 的日数大于或等 "

( ) * ) (采暖室外气象参数应按规范 + ) ! 节中的有关规采用当地的气象资料 行计算确定

( ) * ) "设置采暖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当其位于严寒地区或寒冷地且在非工作 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 %# 而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 "# 设置值班采暖

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需要另行确定值班采暖所需维持的室内温度

( ) * ) $ 设置采暖的工业建筑如工艺对室内温度无特殊要且每名工人占用的建筑 积超 *%%,! 不宜设置全面采暖应在固定工作地点设置局部采暖。当工作地点不 定时应设置取暖室

( ) * ) 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且应 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 ) * )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

" / 1 " 2

! -·,./ 0!

"" 3!/

( ) * ) & 1 *

" / 1 " 2

"" 3!

/( ) * ) & 1 *

!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 4 5

" /———冬季室内计算温# 按本规 + ) * ) * 条和 ( ) ! ) ( 条采用

" 2———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 按本规范 ( ) * ) 6 条采用

!———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本规范 ( ) * ) & 1 * 采用

"" 3———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 按本规范

( ) * ) & 1 ! 采用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54

,!·# 按本规范 ( ) * ) & 1 + 采用

!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 4 5按本规范 ( ) * ) & 1 + 采用

*   本条不适用于窗阳台门和天窗

! 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 ) * ) & 1 *( ) * ) & 1 !的计算结果 " 7

+   阳台门除的最小传热阻应小于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所确定的外墙最小传热 $% 7

( 当相邻房间的温差大 *%# 内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亦应通过计算确定

" 当居住建筑医院及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轻型结构其外墙最小传热尚应符合国家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89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采暖居住建筑 :8: !$的要求

· %$## ·

! " # " $ % #   温差修正系数!

!
外墙屋顶地面以及与室外相通的楼板

# " &&
闷顶和与室外空气相通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

& " &
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 ( ) 层建

& " )&
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 ( +& 层建

& " ,&
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有窗

& " *,
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上

& " )&
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下

& " !&
与有外门窗的非采暖房间相邻的隔

& " *&
与无外门窗的非采暖房间相邻的隔

& " !&
伸缩缝墙沉降缝

& " +&
震缝

& " *&


! " # " $ % - 允许温"! . /

居住建筑医院和幼儿园
) " &
! " &
办公建筑学校和门诊部
) " &
! " ,
公共建上述指明者除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潮湿的房间除
* " &
, " ,
室内空气干燥的生产厂
#& " &
$ " &
室内空气湿度正常的生产厂
$ " &
* " &
室内空气潮湿的公共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 当不允许墙和顶棚内表面结露 当仅不允许顶棚内表面结露

!0 % !#

* " &

& " $ !0 % !#
& "   !0 % !#
室内空气潮湿且具有腐蚀性介质的生产厂
!0 % !#
!0 % !#
室内散热量大 -+1 2 3+且计算相对湿度不大 ,& 4 的生产厂
#- " &
#- " &


#   室内空气干湿程度的区分应根据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按 ! " # " $ % ! 确定

- 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楼板和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其允许温 !! . 可采 - " ,/

+   !0—同! " # " $ % #! " # " $ % -

!#—在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状况下的露点温/

· "$#" ·

围护结构内表面特
!   ()   *+·,
!   *+·, ) (
地面表面平整或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 " - " &
# !

$ " .

- " ##/
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 " 0 - " &
#

. " 1

- " #&+


"—肋 $#—肋间净*

! " # " $ % ! 室内空气干湿程度的区

室内温,
2

!#+

#& 3 +!

0 +!
!1-
!/-
!!-
1# 3 ./
/# 3 1-
!# 3 /-
湿
0 ./
1# 3 ./
/# 3 1-
湿
0 ./
0 1-


! " # " 4 确定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时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 % 5应根据围护结

热惰性指 & ! " # " 4 采用

! " # " 4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

围护结构类
热惰性指 &
%5 的取,

!
0 1 " -
%5 6 %5

"
! " # 3 1 " -
%5 6 - " 1 %5 7 - " ! %8*9

#
# " 1 3 ! " -
%5 6 - " & %5 7 - " . %8*9

$
!# " /
%5 6 %   8*9


%5 %8*9—分别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累年最低日平均温,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 气象资料数据采用

! " # " #-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 : 6 #

!

7 ! ; 7 #

!5

! " # " #- % #

! : 6 ! 7 ! ; 7 !5
! " # " #- % +
! :———围护结构的传热*+·, ) (
!! ———同! " # " $ % #! " # " $ % +


!5———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

*+·, 按本规范 ! " # " #- 采用

!5———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 ) (按本规范 ! " # " #- 采用

! ;——围护结构包括单层或多层结构材料层及封闭的空气间的热*+

·, ) (

· *)( ·

围护结构外表面特
!%   &   ()·*
!%   ()·* &
外墙和屋
)+
$ " $!
与室外空气相通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
#,
$ " $-
闷顶和外墙上有窗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
#)
$ " $.
外墙上无窗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
-
$ " #,


! " # " ## 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玻璃外窗阳台门和天窗的层数宜按 ! " # " ## 采用

! " # " ##   外窗阳台门和天窗层

建筑物及房间类
室内外温
*


阳台

民用建居住建筑及潮湿的公共建筑除
/ ++

!++

干燥或正常湿度状况的工业建筑
/ +-

!+-

潮湿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
/ +#

!+#
散热量大 )+& (+且室内计算相对湿度 0$ 1 的工业建


#   表中所列的室内外温差系指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和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之差

) 高级民用建筑以及其他经技术经济比较设置双层窗合理的建筑可不受本条规定的

+    居住建筑外窗的层数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 对较高的工业建筑及特殊建筑可视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 " # " #)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其开窗面积应尽量减 用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应按国家现行标《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23 0$#,-执行

! " # " #+集中采暖系统的热媒应根据建筑物的用热情况和当地气候特点等条 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按下列规定选择

# 民用建筑应采用热水做热媒

)工业建筑当厂区只有采暖用热或以采暖用热为主时宜采用高温水做热媒 区供热以工艺用蒸汽为主时在不违反卫生技术和节能要求的条件可采用蒸汽做

#   利用余热或天然热源采暖时采暖热媒及其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 辐射采暖的热媒应符合本规范 ! " ! ! " 0 节的规定

! " # " #!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以及与原有热网相连接的新增建筑除遵守本规范的

· %$#" ·

定外尚应根据原有建筑物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 " # 热负

! " # " $ 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获得的热量确定

$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水分蒸发的耗热量

&加热由外部运入的冷物料和运输工具的耗热量

通风耗热量

(最小负荷班的工艺设备散热量

)热管道及其他热表面的散热量

* 热物料的散热量

$+通过其他途径散失或获得的热量

$   不经常的散热量可不计算

#   经常而不稳定的散热量应采用小时平均值

! " # " #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 " # "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 ,!"# $ - . $ /-! " # " %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0

"———围护结构的面1#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02

1#·3

$ /-———采暖室外计算温3 按本规范 % " # " $ 条采用

!$ -———与本规范 ! " $ " ) 条相同

当已知或可求出冷侧温度时$/-一项可直接用冷侧温度值代入不再进行! 值修正

! " # " !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应按本规 % " $ " $ 条采但层 !1 的工业建筑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 地面应采用工作地点的温度

# 屋顶和天窗应采用屋顶下的温度。屋顶下的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 4———屋顶下的温3

$ 4 , $ 5 6 "$7

% . # ! " # " ! . $

$ 5———工作地点的温3

!$ 7———温度梯3 2 1

%———房间高1

%窗和门应采用室内平均温度。室内平均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 4 6 $ 5

· )(’& ·

$ -8 ,

! " # " ! . #

#

! !"———室内平均温#

! $! %———与& ( & ) *相同

散热量小 (+, - .+ 的工业建筑当其温度梯度值不能确定可用工作地点温度计算围护 构耗热量但应按本规范 & ( / 条的规定进行高度附加

& ( 0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 0# 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 邻房间的温差小 0# 且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 *1 2

计算其传热量

& ( 3 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各项附(或修 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的数值选用

* 朝向修正率

东北西 1 4 *1 2

西 ) 0 2

东南西 ) *1 2 4 ) *0 2

) *0 2 4 ) +1 2

*   应根据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照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等情况选用修正率

( 冬季日照率小 +02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 ) *12 4 1西向可不修正

(风力附加率建筑在不避风的旷野上的建筑以及城 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 0 2 4 *1 2

+外门附加率 当建筑物的楼层数 "

一道 30 2 5 "

两道(有门 61 2 5 "

三道(有两个门 31 2 5 "

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主要出入 011 2

*   外门附加率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无热空气幕的外门

( 阳台门不应计入外门附加

& ( /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楼梯间除的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 &. 每高 *. 应附 ( 2 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 *0 2

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耗热量上

& ( 6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应根据建筑物的内部隔门窗 门窗朝向室内外温度和室外风速等因素确定宜按本规范附 7 进行计算

& +散热器采

& + *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 &%$# ·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 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 热器

" & ! &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 & ! &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足够的通道面并方便

" & ! &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 & ! & #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包括柱翼 ) 细柱 #

长翼 %

" & ! & $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根据其连接方安装形组装片热水流量以及表 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 & ! &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明设应计算 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 & ! & *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 & ! &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 #), 宜竖向分区设置

" & ! & ()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贮藏盥洗 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 相同

" & ! & ((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支管供。散 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 & ! & (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 温度的位置

" & "热水辐射采

" & " &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应会同有关专业采 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 & " &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 " & " & 的要求

· $#"! ·

! " ! " #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

宜采用的温
温度上限
人员经常停留的地
#! % #&
#
人员短期停留的地
# % ()
(#
无人停留的地
(* % !)
!#
房间高 # " * % ( " )+ 的顶
# % ()
房间高 ( " , % ! " )+ 的顶
(( % (&
距地 ,+ 以下的墙
(*
距地 ,+ ( " *+ 以下的墙
!*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应经计算确民用建筑的供

温度不应超 &)$ 供水回水温差宜小于或等 ,)$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耗热量应经计算确定。全面辐射采暖的耗热应按 ! " # 节的有关规定并应对总耗热量乘 ) " - % ) " -* 的修正系数或将室内 算温度取值降 #$

局部辐射采暖的耗热量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采暖所算得的耗热量乘以该区域

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 ! " ! " ! 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建筑物地板敷设加热管时采暖耗热量中不计算地面的热损失

! " ! " ! 局部辐射采暖耗热量附加系

采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比
) " **
) " !)
) " #*
附加系
, " ()
, " (*
, " *)


!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有效散热量应经计算确并应计算室内设家具 地面覆盖物等对散热量的折减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加热管及其覆盖层与外墙楼板结构层间应设绝热层

当使用条件允许楼板双向传热时覆盖层与楼板结构层间可不设绝热层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敷设加热管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 *)++。覆盖层 设伸缩缝伸缩缝的位置距离及宽度应会同有关专业计算确定。加热管穿过伸缩缝时 宜设长度不小 ,))++ 的柔性套管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阻力应计算确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应小

) " #*+ / 0同一集配装置的每个环路加热管长度应尽量接每个环路的阻力不宜超 ()123。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分水器前应设阀门及过滤集水器后应设阀 水器分水器上应设放气阀系统配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 ) " 423当超过上述压力 采取相应的措施

· $#"! ·

!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当绝热层辅设在土壤绝热层下部应做防潮 潮湿房(如卫生间厨房敷设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时加热管覆盖层上应做防水层

! " ! " ## 地板辐射采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管材的 管材的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采暖可用于层高 & &$( 建筑物的采暖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宜采 !$ #!$) 的热其水质应满足产品的 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工作压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采暖的耗热量应按本规范 ! " % 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 规范 ! " * " + 条的规定进行修正。当屋顶耗热量大于房间总耗热量 &$ , 应采 必要的保温措施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有效散热量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 当热水吊顶辐射板倾斜安装时辐射板安装角度修正系应按 ! " ! " #+ 进行

! " ! " #+   辐射板安装角度修正系

辐射板与水平面的夹-
$
#$
%$
&$
!$
修正系
#
# " $%%
# " $!&
# " $++
# " $..


%辐射板的管中流体应为紊流。当达不到最小流量且辐射板不能串联连接时

板的散热量应乘 # " #. 的安全系数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安装高应根据人体的舒适度确辐射板的最高平均 温应根据辐射板安装高度和其面积占顶棚面积的比例按 ! " ! " #/ 确定

!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最高平均水)

最低安装高(
热水吊顶辐射板占顶棚面积的百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
#%&
#$$
.&
/#
+!
+
#&%
#$!
./
/*
+0
/
#&/
#$.
0#
.$
/!
.
1 #!#
##%
0+
.+
.$
0
##/
#$#
0%
./
#$
#%%
#$/
0.
0!


表中安装高度系指地面到板中心的垂直距(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采暖系统的管道布置宜采用同程式

· $#"! ·

! " ! " #$ 热水吊顶辐射板与采暖系统供水回水管的连接方可采用并联或串 侧或异侧连接并应采取使辐射板表面温度均匀流体阻力平衡的措施

! " ! " %& 布置全面采暖的热水吊顶辐射板装置时应使室内作业区辐射照度均并符 以下要求

# 安装吊顶辐射板时宜沿最长的外墙平行布置

%设置在墙边的辐射板规格应大于在室内设置的辐射板规格

层高小 !( 的建筑物宜选择较窄的辐射板

!房间应预留辐射板沿长度方向热膨胀余地

辐射板装置不应布置在对热敏感的设备附近

! " ! " %#局部区域采用热水吊顶辐射板采暖其耗热量可按本规范 ! " ! " ! 的规 计算

! "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

! "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可用于建筑物室内采暖或室外工作地点的采暖

! " ) " %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

!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的燃可采用天然人工煤液化石油气燃气 燃气输配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城镇燃气设计规*+ )&&%,的要求

!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舒适度确定但不应低 (

!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用于局部工作地点采暖其数量不应少于且应安装 人体的侧上方

!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全面采暖的耗热量应按本规范 ! " % 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 可不计高度附加并应对总耗热量乘 & " , . & " $ 的修正系数

辐射器安装高度过高时应对总耗热量进行必要的高度修正

! " ) " /局部区域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耗热量可按本规范 ! " ! " ! 条中的有关规定计算

! " ) " ,布置全面辐射采暖系统时沿四周外墙外门处的辐射器散热不宜少于总热 -& 0

! " ) " $ 由室内供应空气的厂房或房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当燃烧器所 要的空气量超过该房间每小 & " ) 次的换气次数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

!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采用室外供应空气时进风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 设在室外空气洁净区距地面高度不低 %(

%距排风口水平距离大 -(当处于排风口下垂直距离不小 (当处于 风口上方时垂直距离不小 -(

安装过滤网

! " ) " ## 无特殊要求时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的尾气应排至室排风口应符合 列要求

# 设在人员不经常通行的地方距地面高度不低 %(

%水平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伸出墙面不少 & " )(

· #!"! ·

!垂直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高出半径 "# 以内的建筑物最高点不少 $#

%排气管穿越外墙或屋面处加装金属套管

% & &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应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设置能直接切断采暖系统及 气供应系统的控制开关。利用通风机供应空气时通风机与采暖系统应设置联锁开关

% & "热风采暖及热空

% & " &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热风采暖

$ 能与机械送风系统合并时

(利用循环空气采暖技术经济合理时

!由于防火防爆和卫生要求必须采用全新风的热风采暖时

循环空气的采用应符合国家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和本规范 & ! & "

% & " & (风采暖的热媒宜采 ) & $ * ) & !+,- 的高压蒸汽或不低 .)/ 的热。当 燃油加热或电加热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城镇燃气设计规01 ’))(2 筑设计防火规01 ’))$"的要求

% & " & !位于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的工业建筑采用热风采暖且距外 (# (# 以内有 定工作地点时宜在窗下设置散热器件许可兼做值班采当不设散热器值班

暖时热风采暖不宜少于两个系(两套装。一个系(装的最小供热量应保持

工作时间工艺所需的最低室内温度但不得低 /

% & " & %选择暖风机或空气加热器时其散热量应乘 $ & ( * $ & ! 的安全系数

% & " & 采用暖风机热风采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应根据厂房内部的几何形状艺设备布置情况及气流作用范围等因设计 风机台数及位置

(室内空气的换气次数宜大于或等于每小 $ &

!热媒为蒸汽时每台暖风机应单独设置阀门和疏水装置

% & " & "采用集中热风采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工作区的风速应按本规范 ! & $ & ( 条的规定确但最小平均风速不宜小

) & $# 3 4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 * $# 3 4

(送风口的高度不宜低 ! & #回风口下缘至地面的距离宜采 ) & % * ) & #

!送风温度不宜低 !/ 并不得高 5)/

% & " & 5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设置热空气幕

$ 位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对经常开启的外门且不设门 和前室时

(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当生产或使用要求不允许降低室内温度时或经技术经济 较设置热空气幕合理时

% & " & 2 热空气幕的送风方式公共建筑宜采用由上向下送业建当外门宽度 !# 宜采用单侧送风当大门宽 ! * $2# 应经过技术经济比采用单 侧送风或由上向下送风当大门宽度超 $2# 应采用由上向下送风

· "#"! ·

侧面送风时严禁外门向内开启

! " # " $ 热空气幕的送风温度应根据计算确对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外 %& 对高大的外门不应高 (&

! " # " )&热空气幕的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对于公共建筑的外不宜大 #* + , 对于工业建筑的外门不宜大 -* + ,对于高大的外门不宜大 .%* + ,

! " (电采

! " (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电采暖

)环保有特殊要求的区域

.远离集中热源的独立建筑

/采用热泵的场所

!能利用低谷电蓄热的场所

%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可供利用时

! " ( " .采用电采暖时应满足房间用途特点经济和安全防火等要求

! " ( " /低温加热电缆辐射采暖宜采用地板式低温电热膜辐射采宜采用顶棚 射体表面平均温应符合本规范 ! " ! " . 条的有关规定

! " ( " !低温加热电缆辐射采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采暖的加热元件及其表面工作温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安全要求

根据不同使用条件电采暖系统应设置不同类型的温控装置 绝热层龙骨等配件的选用及系统的使用环境应满足建筑防火要求

! " -采暖管

! " - " )采暖管道的材质应根据采暖热媒的性质管道敷设方式选并应符合国家现 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 " - " .散热器采暖系统的供水回水供汽和凝结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开设置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

.热风采暖和热空气幕系统

/热水供应系统

!生产供热系统

! " - " / 热水采暖系统应在热力入口处的供回水总管上设置温度压力表及除 器。必要时应装设热量表

! " - " !蒸汽采暖系统当供汽压力高于室内采暖系统的工作压力在采暖系统入 的供汽管上装设减压装置。必要时应安装计量装置

减压阀进出口的压差范围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 " - " %高压蒸汽采暖系统最不利环路的供汽管压力损失不应大于起始压力 .% 0

! " - " # 热水采暖系统的各并联环路之(不包括共同的计算压力损失相对差

· !"!! ·

!" #

$ % & % 采暖系统供水供汽干管的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管不宜小 ()**低压 汽的供汽干管可适当放大

$ % & % &采暖管道中的热媒流速应根据热水或蒸汽的资用压力系统形防噪声要求 因素确定最大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热水采暖系统

民用建 ! % "* + , 辅助建筑 (* + , 工业建 -* + ,

(低压蒸汽采暖系统

汽水同向流动 -)* + ,

汽水逆向流动 ()* + ,

-高压蒸汽采暖系统

汽水同向流动 &)* + ,

汽水逆向流动 .)* + ,

$ % & % /机械循环双管热水采暖系统和分层布置的水平单管热水采暖系应对水在散 器和管道中冷却而产生自然作用压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 % & % !) 采暖系统计算压力损失的附加值宜采 !) #

$ % & % !! 蒸汽采暖系统的凝结水回收方式应根据二次蒸汽利用的可能性以及室外地 管道敷设方式等情况分别采用以下回水方式

!闭式满管回水

(开式水箱自流或机械回水

-余压回水

凝结水回收方式尚应符合国家现锅炉房设计规01 "))$!的要求

$ % & % !( 高压蒸汽采暖系统疏水器前的凝结水管不应向上抬疏水器后的凝结水管 抬升的高度应经计算确定。当疏水器本身无止回功能应在疏水器后的凝结水管

设置止回阀

$ % & % !- 疏水器至回水箱或二次蒸发箱之间的蒸汽凝结水管应按汽水乳状体进行计算

$ % & % !$采暖系统各并联环路应设置关闭和调节装置。当有冻结危险立管或支管 的阀门至干管的距离不应大 !()**

$ % & % !"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热水采暖系统每根立管和分支管道的始末段均应设置 检修和泄水用的阀门

$ % & % !. 热水和蒸汽采暖系统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排气泄水排污和疏水装置

$ % & % ! 采暖管道必须计算其热膨当利用管段的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应设 补偿器

$ % & % !&采暖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对于热水管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和凝 坡度宜采 ) % ))-不得小 ) % ))(立管与散热器连接的支坡度不得小 ) % )!

· "#"! ·

对于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坡度不得小 ! " !!# 当受条件限制时热水管(包括水平单管串联系统的散热器连接可无坡度敷设

但管中的水流速度不得小 !$%#& (

) " * " +,穿过建筑物基础变形缝的采暖管以及埋设在建筑结构里的立应采取 防由于建筑物下沉而损坏管道的措施

) " * " %!当采暖管道必须穿过防火墙时在管道空过处应采取防火封堵措并在管道穿 过处采取固定措施使管道可向墙的两侧伸缩

) " * " %+采暖管道不得与输送蒸汽燃点低于或等 +%!- 的可燃液体或可燃腐蚀性气 的管道在同一条管沟内平行或交叉敷设

) " * " %%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采暖管道应保温

+管道内输送的热媒必须保持一定参数

%管道敷设在地沟技术夹层闷顶及管道井内或易被冻结的地方

.管道通过的房屋或地点要求保温

)管道的无益热损失较大

不通行地沟内仅供冬季采暖使用的凝结水管如余热不加以利用且无冻结危险时可不保温

) "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

) " , " +新建住宅热水集中采暖系统应设置分户热计量和室温控制装置 对建筑内的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间应单独设置采暖系统宜设置热计量装置

) " , " %分户热计量采暖耗热量计算应按本规 ) " % 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户间 板和隔墙的传热阻宜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 , " .在确定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户内采暖设备容量和计算户内管道应计入向 户传热引起的耗热量附加但所附加的耗热量不应统计在采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

) " , " )分户热计量热水集中采暖系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热差压或流 调节装置除污器或过滤器等

) " , " # 当热水集中采暖系统分户热计量装置采用热量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户用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宜安装在供水管上热量表前应设置过滤器

.系统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工业锅炉水/0+#1$的要求

)户内采暖系统宜采用单管水平跨越式双管水平并联式上供下回式等形式

# 户内采暖系统管道的布置条件许可时宜暗埋布。但是暗埋管道不应有接 且暗埋的管道宜外加塑料套管

$ 系统的共用立管和入户装置宜设于管道井内。管道井宜邻楼梯间或户外公共

1 分户热计量热水集中采暖系统的热量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热量23

+%*的要求

· "#"! ·

!

! " # 一般规

! " # " # 为了防止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向人员活动区散防止有害物质对环境的 必须从总体规划工艺建筑和通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

! " # " $ 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宜采用机械自动并应采取密隔离 负压操作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在排放前必须采取通风净化

并达到国家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 " # "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宜采用湿式作输送粉尘物料应采用不扬尘的运 工具。放散粉尘的工业建筑宜采用湿法冲洗措施当工艺不允许湿法冲洗且防尘要求 格时宜采用真空吸尘装置

! " # " &大量散热的热如散热设热物料宜放在生产厂房外面或坡屋 产厂房内的热源应采取隔热措施。工艺设计宜采用远距离控制或自动控制

! " # " !确定建筑物方位和形式宜减少东西向的日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 方位还应根据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形式按夏季最多风向布置

! " # " 位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物建筑热工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 !*#+的规定。采用通风屋顶隔热时通风层长度不宜大

#*,空气层高度宜 $*-, 左右。散热量小 $%. / ,% 的工业建筑当屋顶离地面平均 度小于或等 0, 宜采用屋顶隔热措施

! " # " +对于放散热或有害物质的生产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放散不同毒性有害物质的生产设备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性大的应与毒性 的隔开

$ 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应布置在厂房自然通风的天窗下部或穿堂风的 风侧

%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当必须布置在多层厂房的下层应采取防止 染室内上层空气的有效措施

! " # " 0 建筑物内放散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宜采用局部排。当局 排风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辅以全面排风或采用全面排风

! " # " 1 设计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宜采用自然通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 或生产工艺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与机械的联合通风

! " # " #* 凡属设有机械通风系统的房间员所需的新风量应满足 % " # " 1 条的规 员所在房间不设机械通风系统时应有可开启外窗

! " # " ## 组织室内送风排风气不应使含有大量蒸汽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 有或仅有少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人员活动区且不应破坏局部排风系统的正常工作

! " # " #$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 "#"! ·

!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

# 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 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 % & % &"同时放散有害物余热和余湿全面通风量应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气量 定。多种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建筑物内时其全面通风量的确定应按国家现行标《工

企业设计卫生标() &执行

送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不应小于本规范 " % & % * 条所规定的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

$ % & % &#放散入室内的有害物质数量不能确定全面通风量可参照类似房间的实测 料或经验数据按换气次数确定亦可按国家现行的各相关行业标准执行

$ % & % &$建筑物的防烟排烟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

$++#$《建筑设计防火规( $++&,执行

$ % !自然通

$ % ! % &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的通风设计应优先利用自然通风

$ % ! % !厨房厕所盥洗室和浴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 生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民用建筑的卧室起居以及办公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

$ % ! % "放散热量的工业建筑其自然通风量应根据热压作用按本规范附 - 的规定进 计算

$ % ! % # 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厂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 ,+. / *+. 不应小 #$.

$ % ! % $ 夏季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易于操作和维修的进排风口或窗扇

$ % ! %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大 & % !0冬季自然 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 #0 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

措施

$ % ! % 1 当热源靠近工业建筑的一侧外墙布且外墙与热源之间无工作地点该侧 墙上的进风口宜布置在热源的间断处

$ % ! % 2 利用天窗排风的工业建筑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避风天窗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 !"3 4 0"

!其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 "$3 4 0"

"不允许气流倒灌时

多跨厂房的相邻天窗或天窗两侧与建筑物邻接且处于负压区时无挡风板的天可视为避 天窗

$ % ! % * 利用天窗排风的工业建筑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避风天窗

&利用天窗能稳定排风时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或等 &0 4 5

· "#"! ·

! " # " $%当建筑物一侧与较高建筑物相邻接时为了防止避风天窗或风帽倒其各部

寸应符合 ! " # " $% & $ ! " # " $% & # ! " # " $% 的要求

! " # " $%   避风天窗或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建筑物的相关尺寸可不受限制

! " # " $% & $   避风天窗与建筑的相关尺

! " # " $% & #   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

! " # " $$ 挡风板与天窗之间以及作为避风天窗的多跨工业建筑相邻天窗之其端部 封闭。当天窗较应设置横向隔其间距不应大于挡风板上缘至地坪高度 * 且不应大 !%.。在挡风板或封闭物上应设置检查门

挡风板下缘至屋面的距离宜采 % " $ / % " *.

! " # " $# 不需调节天窗窗扇开启角度的高温工业建筑采用不带窗扇的避风天 采取防雨措施

! " * 机械通

! " * " $ 设置集中采暖且有机械排风的建筑当采用自然补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条 生产工艺要求或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送风系统。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 进行风量平衡及热平衡计算

· ’(’& ·

班运行不 !" 的局部排风系统当室内卫生条件和生产工艺要求许可可不 机械送风补偿所排出的风量

# $ % $ !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室外计算参数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 其用于补偿消除余热余湿用全面排风耗热量时应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 % $ %要求空气清洁的房间室内应保持正放散粉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物 的房间应保持负压

要求空气清洁程度不同或与有异味的房间比邻且有相通应使气流从 清洁的房间流向污染较严重的房间

# $ % $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应低于排风口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 !(当设在绿化地带不宜小 (

&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 $ % $ # 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系统可共用同一进风口但应与戊类生产 房和辅助建筑物及其他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分设对有防火防爆要求的通风系统其进风

应设在不可能有火花溅落的安全地点排风口应设在室外安全处

# $ % $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

乙类生产厂房以及含有甲乙类物质的其他厂房

!丙类生产厂房如空气中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含尘浓度大于或等 其爆炸下限 !# *

%含有难闻气味以及含有危险浓度的致病细菌或病毒的房间

&对排除含尘空气的局部排风系统当排风经净化其含尘浓度仍大于或等于 作区容许浓度 %+ *

# $ % $ ,机械送风系(包括与热风采暖合用的系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工业建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 排风时宜送至作业地带

!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而不同时放散热的工业建当从下 地区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 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

# $ % $ -符合下列条件可设置置换通风

有热源或热源与污染源伴生

!人员活动区空气质量要求严格

%房间高度不小 ! $ &(

&建筑工艺及装修条件许可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 $ % $ .置换通风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房间内人员头脚处空气温差不应大 %/

· "#"! ·

!人员活动区内气流分布均匀

"工业建筑内置换通风器的出风速度不宜大 # $ %& (

)民用建筑内置换通风器的出风速度不宜大 # $ !& (

% $ " $ *# 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工业建 设局部排风外宜从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应小于每小 *

换气当房间高度大 +& 排风量可 +&"

,·&!计算

% $ " $ ** 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 含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的分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 当放散气体的密度比室内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内放散的显热全年 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当放散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建筑内放散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 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 ! "上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 * "

应小于每小 * 次换气

"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 对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   相对密度小于或等 # $ -% 的气体视为比空气轻当其相对密度大 # $ -% 视为比空气重

! 下部区域的排风量中包括该区域内的局部排风量

"   地面以 !& 以下规定为下部区域

% $ " $ *!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和粉尘的局部排风其风量应按在正常运行 事故情况下风管内这些物质的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 %# . 计算

% $ " $ *" 局部排风罩不能采用密闭形式应根据不同的工艺操作要求和技术经济条 选择适宜的排风罩

% $ " $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含氢气时 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 # $ )&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

# $ *&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 # $ "&

)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 $ " $ *%含有剧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物质的局部排风系或含有浓度较高的爆炸危险 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外

当排出的气体符合国家现行的大气环境质量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 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 $ " $ *+采用燃气加热的采暖装热水器或炉灶等的通风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城镇燃气设计规/0 %##!1的有关规定

% $ " $ *-民用建筑的厨房生间宜设置竖向排竖向排风道应具有防防倒 防串味及均匀排气的功能

· "#"! ·

住宅建筑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排入有防回流设施的竖向排风道且应

有必要的进风面积

! " # 事故通

! " # " $ 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建筑物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

! " # " %设置事故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 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尘或气溶胶等物质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 导式事故排风系统

%具有自然通风的单层建筑物放散的可燃气体密度小于室内空气密度 置事故送风系统

&事故通风宜由经常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共同保但在发生事故 必须保证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

! " # " &事故通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但换气次数不应小于每小 $%

! " # " # 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性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 多的地点。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导流措施

! " # " !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 %(当水平距离不 %(

排风口必须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 )(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

%(

# 排风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 " # " )事故通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置电器开关

! " !隔热降

! " ! " $ 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当其辐射照度大于或等

&!* + (% 应采取隔热措施受辐射热影响较大的工作室应隔热

! " ! " %经常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内气象等条分别采用 隔热水箱或隔热屏等隔热措施

! " ! " &工作人员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近的高温壁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

#, 。当采用串水地板或隔热水箱时其排水温度不宜高 #!,

! " ! " # 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其热环境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设置局部送风

! " ! " !当采用不带喷雾的轴流式通风机进行局部送风工作地点的应符合下 规定

轻作 % - &( + .

中作 & - !( + .

· "!"! ·

重作 ! " #$ %   &

( ( # 当采用喷雾风扇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采 ) " $ %   &雾滴直径应 *++!$

喷雾风扇只适用于温度高 ), 射照度大 *!++- %   $.且工艺不忌细小雾滴的重作 的工作地点

( ( /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应按 ( ( / 采用

( ( / 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

热辐射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1
) "
.*+* " .0++
*0 " ..
) " !
.! " .0
! " #


*   轻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表中较高值风速宜采用较低重作业温度宜采用较低 宜采用较高值中作业时其数据可按插入法确定

. 表中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对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可提 ., 对于累年最热月平 温度小 ., 的地区可降 .,

) 表中的热辐射照度系 *2 内的平均值

( ( 0 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要冷却或加热处理其室外计算参夏季应采用 风室外计算温度及相对湿度冬季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 1 系统式局部送风宜符合下列要求

* 送风气流宜从人体的前侧上方倾斜吹到颈和胸必要时亦可从上向下垂 送风

.送到人体上的有效气流宽宜采 *$对于室内散热量小 .)- %   $) 的轻 可采 + ( #$

)当工作人员活动范围较大时宜采用旋转送风口

( ( *+特殊高温的工作小室应采取密隔热措用冷风机组或空气调节机组 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345 *的要求

( #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

( # ( * 局部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气当其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排放标准或环境要 应采取有效净化措施

( # ( .放散粉尘的生产工艺当湿法除尘不能满足环保及卫生要应采用其 的机械除尘机械与湿法联合除尘或静电除尘

( # ( )放散粉尘或有害气体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其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设备特 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

( # ( !吸风点的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逸至室内的原则通过计算确。有

· $#"! ·

件时可采用实测数据经验数值

! " # " !确定密闭罩吸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防止粉尘外逸并 致把物料带走。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细粉料的筛 $ " #% &   物料的粉 (% &   粗颗粒物料的破 )% &  

! " # " # 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应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

有非同时工作吸风点时系统的排风量可按同时工作的吸风点的排风量与非同时工作吸风点 风量 *! + , ($ + 之和确定并应在各间歇工作的吸风点上装设与工艺设备联锁的阀门

! " # " -除尘风管内的最小风速不得低于本规范附 . 的规定

! " # " /除尘系统的划分应按下列规定

* 同一生产流程同时工作的扬尘点相距不远时宜合设一个系统

(同时工作但粉尘种类不同的扬尘点当工艺允许不同粉尘混合回收或粉尘无回 价值时可合设一个系统

)温湿度不同的含尘气体当混合后可能导致风管内结露时应分设系统

除尘系统的划分尚应符合本规范 ! " * " ** 条的要求

! " # " 0 除尘器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含尘气体的化学成分腐蚀性爆炸性温度湿度露点气体量和含尘浓度

(粉尘的化学成分密度粒径腐蚀亲水磨琢比电黏结 性和可燃性爆炸性等

)净化后气体的容许排放浓度

1 除尘器的压力损失和除尘效率

!粉尘的回收价值及回收利用形式

# 除尘器的设备费运行费使用寿命场地布置及外部水电源条件等

-维护管理的繁简程度

! " # " *$ 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和碎屑的除尘器过滤器及管道等均应设置泄爆装置 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上

! " # " ** 用于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建筑设计防火规.2 !$$*#中的有关规定

! " # " *(对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或排出的含尘污根据生产条除尘器类粉尘的 收价值和便于维护管理等因素必须采取妥善的回收或处理措工艺允许应纳入

艺流程回收处理。处理干式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应采取防止二次扬尘的措含尘

的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污水综合排放标.2 /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 .23 *的要求

! " # " *)    当收集的粉尘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除尘器宜布置在生产设胶带运 料仓的上部。当收集的粉尘不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应设储尘斗及相应的

运设备

· !#"! ·

! " # " $%干式除尘器的卸尘管和湿式除尘器的污水排出管必须采取防止漏风的措施

! " # " $!吸风点较多时除尘系统的各支管段宜设置调节阀门

! " # " $# 除尘器宜布置在除尘系统的负压段。当布置在正压段时应选用排尘通风机

! " # " $&湿式除尘器有冻结可能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 " # " $粉尘净化遇水后能产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险的混合物时不得采用湿式除尘器

! " # " $(当含尘气体温度高于过滤器除尘器和风机所容许的工作温度应采取冷却 温措施

! " # " )*旅馆饭店及餐饮业建筑物以及中型公共食堂的厨应设机械排风和油 净化装置其油烟排放浓度不应大 ) " *+, - +.。条件许可时宜设置集中排油烟烟道

! " &设备选择与布

! " & " $ 选择空气加热器却器和除尘器等设备应附加风管等的漏风风管允 漏风量应符合本规范 ! " " ) 条的规定

! " & " )选择通风机时应按下列因素确定

$ 通风机的风量应在系统计算的总风量上附加风管和设备的漏风量

正压除尘系统不计除尘器的漏风量

)采用定转速通风机通风机的压力应在系统计算的压力损失上附 $* / 0

$! /

.采用变频通风机时通风机的压力应以系统计算的总压力损失作为额定风 风机电动机的功率应在计算值上再附 $! / 0 )* /

%风机的选用设计工况效率不应低于风机最高效率 (* /

! " & " .输送非标准状态空气的通空气调节系当以实际容积风量用标准状态下 图表计算出的系统压力损失值并按一般的通风机性能样本选择通风机时其风量和风

均不应修正但电动机的轴功率应进行验算

! " & " %当通风系统的风量或阻力较采用单台通风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宜采用 台或两台以上同型号同性能的通风机并联或串联安装但其联合工况下的风量和风压 按通风机和管道的特性曲线确定。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通风机不宜串联或并联安装

! " & " !在下列条件下应采用防爆型设备

$ 直接布置在有甲乙类物质场所中的通风空气调节和热风采暖的设备

)排除有甲乙类物质的通风设备

.排除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等丙类物其含尘浓度高于或等于其 炸下限 )! / 时的设备

! " & " # 排除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蒸汽或粉尘气溶胶等物质的排风当防爆通 机不能满足技术要求时可采用诱导通风当其布置在室外通风机应采用防爆

电动机可采用密闭型

! " & " &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危险物质的房间中的送风排风系统应采用防爆型的通风 送风机如设置在单独的通风机室内且送风干管上设置止回阀门可采用非防爆

· #"!! ·

通风设备

! " # " $ 用于甲乙类的场所的通风空气调节和热风采暖的送风设不应与排风设备 置在同一通风机室内

用于排除甲乙类物质的排风设备不应与其他系统的通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

! " # " %乙类生产厂房的全面和局部送风排风系统以及其他建筑物排除有爆炸危 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其设备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

! " # " &排除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混合物的通风设备和风均应采取防静电接地 (包括法兰跨不应采用容易积聚静电的绝缘材料制作

! " # "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通风设备和风管应采取保温或防冻等措施

&不允许所输送空气的温度有较显著升高或降低时

(所输送空气的温度较高时

)除尘风管或干式除尘器内可能有结露时

* 排出的气体在排入大气前可能被冷却而形成凝结物堵塞或腐蚀风管时

!湿法除尘设施或湿式除尘器等可能冻结时

! " $ 风管及其

! " $ "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宜采用圆形或边之比不大 * 的矩形截 最大长短边之比不应超 &。风管的截面尺宜按国家现行标《通风与空气调节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中的规定执行。金属风管管径应为外径或外边 属风管管径应为内径或内边长

! " $ " (风管漏风量应根据管道长短及其气密程度按系统风量的百分率计。风管漏 率宜采用下列数值

一般送排风系 ! - . & -

除尘系 & - . &! -

! " $ " )通风除尘空气调节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压力平衡计各并联环 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一般送排风系 &! -

除尘系 & -

当通过调整管径或改变风量仍无法达到上述数值时宜装设调节装置

! " $ " * 除尘系统的风管应符合下列要

&宜采用明设的圆形钢制风管其接头和接缝应严密平滑

(除尘风管最小直径不应小于以下数值 细矿尘木材粉 $// 较粗粉尘 &// 粗粉尘粗刨 &)//

)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大 *!0小坡度或水

· $#"! ·

敷设的管段不宜过长并应采取防止积尘的措施

!支管宜从主管的上面或侧面连接三通的夹角宜采 "#$ % !#$

# 在容易积尘的异形管件附近应设置密闭清扫孔

# & & # 输送高温气体的风管应采取热补偿措施

# & & (一般工业建筑的机械通风系统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 # & & ( 采用

# & & ( 风管内的风) * +

风管类
钢板及非金属风
砖及混凝土风
( % "!
! % ",
, %
, % (


# & & -通风设备风管及配件等应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输送的气体或粉尘的温 性等采用防腐材料制作或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 & & 建筑物内的热风采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布防火排烟阀等的 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 & & .丙类工业建筑的送风排风管道宜分层设置。当水平和垂直风管在进入 间处设置防火阀时各层的水平或垂直送风管可合用一个送风系统

# & &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接触腐蚀性气体的风管及 性接头可采用难燃材料制作

# & & ""用于甲乙类工业建筑的排风系以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 其风管不应暗设亦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

# & & ",丙类生产厂房的风管以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的风 宜穿过其他房间。必须穿过时应采用密实焊无接非燃烧材料制作的通过式

管。通过式风管穿过房间的防火墙隔墙和楼板处应用防火材料封堵

# & & "0 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和含有剧毒物质的排风系正压管段不得穿过其他

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排风管上其各支管节点处不应设置调节阀但应对两个管 结合点及各支管之间进行静压平衡计算

排除含有剧毒物质的排风系统其正压管段不宜过长

# & & "! 有爆炸危险厂房的排风管道及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不应穿过防火 他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不燃性楼板等防火分隔如必须穿过应在穿过处设防 阀。在防火阀两侧 ,) 围内的风管及其保温材应采用不燃材风管穿过处 缝隙应用防火材料封堵

# & & "# 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排水管道等不得穿过风管的内也不 沿风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液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机室

# & & "( 热媒温度高 ""/1 的供热管道不应穿过输送有爆炸危险混合物的风亦不 沿上述风管外壁敷设当上述风管与热媒管道交叉敷设时热媒温度应至少比有爆炸危

· $#"! ·

的气体蒸汽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自燃! "# $

% & & () 外表面温度高 #! 的风管和输送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及管其外表面 应有必要的安全距离当互为上下布置时表面温度较高者应布置在上面

% & & ( 输送温度高 #! 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风在穿过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 结构处应保持大 (%#** 安全距离或设置不燃材料的隔热其厚度应按隔热 外表面温度不超 #! 确定

% & & (+输送高温气体的非保温金属风沿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敷 应采取有效的遮热防护措施并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 & & "# 当排除含有氢气或其他比空气密度小的可燃气体混合物局部排风系统的 应沿气体流动方向具有上倾的坡度其值不小 # & ##%

% & & "( 当风管内可能产生沉积物凝结水或其他液风管应设置不小 # & ##% 并在风管的最低点和通风机的底部设排水装置

% & &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 ##** 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 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 & & ",通风系统的中低压离心式通风机当其配用的电动机功率小于或等 )%-. 供电条件允许时可不装设仅为启动用的阀门

% & & "/与通风机等振动设备连接的风管应装设挠性接头

% & & "%对于排除有害气体或含有粉尘的通风系其风管的排风口宜采用锥形风帽 防雨风帽

0 空气调

0 & (一般规

0 & (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人体舒适标准或室内热湿环境要求时

"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时

,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时

/对保证身体健康促进康复有显著效果时

%采用采暖通风虽能达到人体舒适和满足室内热湿环境要求但不经济时

0 & ( &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宜减少空气调节区的面积和散湿设当采 局部空气调节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有高大空间的建筑物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宜采用分层式送风或 部送风的气流组织方式

0 & ( & ,空气调节区内的空气压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工艺性空气调节按工艺要求确定

"舒适性空气调节空气调节区与室外的压力差或空气调节区相互之间有压差要 其压差值宜 % 1 (#23但不应大 %#23

· $#"! ·

! " # " $ 空气调节区宜集中布置室内温湿度基数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区宜相 布置

! " # "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气调节的类通过技术经济 较确定。对于工艺性空气调节不应大于 ! " # " % 所规定的数值对于舒适性空气调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 " # " %     围护结构传热系 ! &

()·*

围护结构名
室温允许波动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墙和楼
, " 0
, " /
# " )


#   表中内墙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使用于相邻空气调节区的温差大 1*

) 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 $ " # " . 条的规定

! " # "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 + , " %* 其围护结构的 惰性指 " 不应小于 ! " # " ! 的规定

! " # " ! 围护结构最小热惰性指 "

围护结构名
室温允许波动范*

+ , " # - , " )
+ , " %
$
1
$
1


! " # " 0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 ! " # " 0 的要求

! " # " 0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

室温允许波动范*
外墙朝
! + # " ,
宜减少外
宜北
宜避免在顶
+ , " %
不宜有外
如有外墙时宜北
宜底
+ , " # - , " )
不应有外
宜底


#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 + , " %* 的空气调节区宜布置在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大的 气调节区之中当布置在单层建筑物内时宜设通风屋顶

) 本条和本规范 ! " # " / 条规定适用于北 )1 " %2以北的地 )1 " %2以南的 可相应地采用南向

! " # " .空气调节建筑的外窗面积不宜过大。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外其传热系数应符 国家现行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外窗玻璃的遮阳系寒地区宜大 , " .,非严 地区宜小 , " !% 或采用外遮阳措施

· &%$# ·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 ! " # $% 的空气调节区部分窗扇应能开启

& # " # 工艺性空气调节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 ! " # $% 外窗宜北! " # $%

不应有东西向外窗! $ # (% 不宜有外窗如有外窗时应北向

& # " # "$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的门和门斗应符合 & # " # "$ 的要舒适性空气调节区 启频繁的外门宜设门斗旋转门或弹簧门等必要时可设置空气幕

& # " # "$   门和门

室温允许波动范
%
外门和门
内门和门

! ! " # $
不宜设置外如有经常开
的外门应设门
门两侧温差大于或等 )% 宜设门

! $ # (
不应有外如有外
须设门
门两侧温差大 *% 宜设门

! $ # " + $ # ,
内门不宜通向室温基数不同或室温允许
动范围大 ! " # $% 的邻


外门门缝应严密当门两侧的温差大于或等 )% 应采用保温门

& # " # "" 选择确定功能复杂规模很大的公共建筑的空气调节方案宜通过全年能耗 析和投资及运行费用等的比较进行优化设计

& # ,负荷计

& # , # "除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之应对空气 节区进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 # , # ,空气调节区的夏季计算得热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热量

,通过外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 人体散热量

-照明散热量

(设备器具管道及其他内部热源的散热量

&食品或物料的散热量

)渗透空气带入的热量

.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

& # , # * 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空气调节区的 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

通过围护结构进入的非稳态传热量透过外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人体散热量以 非全天使用的设备照明灯具的散热量等形成的冷负应按非稳态传热方法计算确 不应将上述得热量的逐时值直接作为各相应时刻冷负荷的即时值

& # , # -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时室外或邻室计算温度宜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对于外窗采用室外计算逐时温度按本规范 * # , # "$ * # , # "$ / "计算

,对于外墙和屋顶采用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 # , # - / "计算

· $#"! ·

! !" # ! "$ %!"

"&

!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

( ) ( * + ,

!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 按本规范 . ( ) ( ,/ 条的规定采用

!———围护结构外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 ———围护结构所在朝向的逐时太阳总辐射照0 1 2)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01

2)·-

.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 3 , ( /- 的空气调节其非轻型外墙的室 计算温度可采用近似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 ( ) ( * + )计算

" 4

! !4 # ! &4 %! "&

! !4———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

( ) ( * + )

! &4———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 按本规范 . ( ) ( 5 条的规定采用

" 4———围护结构所在朝向太阳总辐射照度的日平均0 1 2)

!"&———同 ( ) ( * + ,

* 对于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当邻室为非空气调节区采用邻室计算平均

( ) ( * + .计算

!," # ! &4 % !!," ( ) ( * + . !,"———邻室计算平均温-

! &4———同 ( ) ( * + )

#!,"———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 ( ) ( * 采用

( ) ( 8 外墙和屋顶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宜按 ( ) ( 8计算

#$ # %& ! &, + ! 9 ( ) ( 8

#$ ———外墙或屋顶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0

%———传热系01

2)·-

&———传热面2)

! &,——外墙或屋顶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 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朝向 外表面颜色和粗糙程度以及空气调节区的蓄热特可按本规范

( ) ( * 确定 ! !"通过计算确定

· *)( ·

! !———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

当屋顶处于空气调节区之外时只计算屋顶传热进入空气调节区的辐射部分形成的冷负荷

# $ % $ # 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于或等 & $ (" 的空气调节其非轻型外墙传热 成的冷负荷可近似按# $ % $ #计算

"# ) $% ! *+ , ! !# $ % $ #

"# $%! !———同# $ % $ -

! *+———同# $ % $ . , %

# $ % $ /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宜按# $ % $ /计算

"# ) $% ! 0 , ! !# $ % $ / "# ———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1

! 0———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 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空气调节区

蓄热特性按本规范 2 $ % $ ( 条确定 ! 34通过计算确定

$%! !———同# $ % $ -

# $ % $ 5 空气调节区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 2" 宜按# $ % $ 5计算通过隔 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 ) $% !3 , ! !# $ % $ 5

"# ———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1

$%! !———同# $ % $ -

!3———同# $ % $ . , 2

# $ % $ 6 舒适性空气调节区夏季可不计算通过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工艺性空气调 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 %7 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 $ % $ ( 透过玻璃窗进入空气调节区的太阳辐射热量根据当地的太阳辐射照 的构造遮阳设施的类型以及附近高大建筑或遮挡物的影响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 $ % $ 透过玻璃窗进入空气调节区的太阳辐射热形成的冷负应根据本规范

# $ % $ ( 条得出的太阳辐射热量考虑外窗遮阳设施的种类室内空气分布特点以及空气 节区的蓄热特性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 $ % $ %确定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根据空气调节区蓄热特性和 同使用功能分别选用适宜的人员群集系数设备功率系同时使用系数以及通风保

系数有条件时宜采用实测数值 上述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占空气调节区冷负荷的比率较小可不考虑空气调节

蓄热特性的影响

# $ % $ 2空气调节区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人体散湿量

%渗透空气带入的湿量

2 化学反应过程的散湿量

.各种潮湿表面液面或液流的散湿量

· (&& ·

!食品或其他物料的散湿量

"设备散湿量

" # $ # %& 确定散湿量时应根据散湿源的种分别选用适宜的人员群集系同时使 系数以及通风系数。有条件时应采用实测数值

" # $ # %!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所服务空气调节区的同时使用情况空气调节

统的类型及调节方式按各空气调节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或各空气调节区夏季 负荷的累计值确定并应计入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

" # $ # %"空气调节系统的冬季热负宜按本规范 & # $ 节的规定计室外计算温 应按本规范 # $ # ! 条的规定计算

" # 空气调节系

" # # %选择空气调节系统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使用特负荷变化情况与 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与能源状况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 # $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空气调节区宜分别或独立设置空气调节风系统

%使用时间不同的空气调节区

$ 温湿度基数和允许波动范围不同的空气调节区

对空气的洁净要求不同的空气调节区

&有消声要求和产生噪声的空气调节区

!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质的空气调节区

"在同一时间内须分别进行供热和供冷的空气调节区

" # # 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单风管式系下列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全空气定 量空气调节系统

%空间较大人员较多

$ 温湿度允许波动范围小

噪声或洁净度标准高

" # # &当各空气调节区热湿负荷变化情况相采用集中控各空气调节区温湿度 不超过允许范围时可集中设置共用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需分别控制各

气调节区室内参数时宜采用变风量或风机盘管等空气调节系统不宜采用末端再热的 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

" # # !当空气调节区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或室内散湿量较应采用具有一次回 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

" # # "当多个空气调节区合用一个空气调节风系各空气调节区负荷变化较 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室内温度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全空气变

空气调节系统。当空气调节区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小或噪声要求严格不宜采用 风量空气调节系统

" # # (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 ·

!风机采用变速调节

"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

# 当采用变风量的送风末端装置时送风口应符合本规范 $ % & % " 条的规定

$ % # % 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回风机

!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出路不能适应风量变化要求

"系统阻力较大设置回风机经济合理

$ % # % (空气调节区较多各空气调节区要求单独调节且建筑层高较低的建筑宜采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经处理的新风宜接送入室当空气调节区空气质量和湿

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或空气中含有较多油烟等有害物质时不应采用风机盘管

$ % # % !) 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中小型空气调节系统可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 调节系统。该系统全年运行时宜采用热泵式机组。在同一系统中当同时有需要分别 冷和供热的空气调节区时宜选择热回收式机组

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不宜用于振动较油污蒸汽较多以及产生电 波或高频波的场所

$ % # % !! 当采用冰蓄冷空气调节冷源或有低温冷媒可利用宜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 系统对要求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或需要较大送风量的空气调节区不宜采用低温送风空 调节系统

$ % # % !" 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空气冷却器出风温度与冷媒进口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小 #* 出风温度宜

+ , !)* 直接膨胀系统不应低 -*

"应计算送风机送风管道及送风末端装置的温确定室内送风温度并应保证 室内温湿度条件下风口不结露

# 采用低温送风时室内设计干球温度宜比常规空气调节系统提 !*

+空气处理机组的选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空气冷却器的迎风面风速宜 ! % & , " % #. / 0冷媒通过空气冷却器的温升宜采 ( , !#*

&采用向空气调节区直接送低温冷风的送风应采取能够在系统开始运行使 送风温度逐渐降低的措施

$ 低温送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管道及附件末端送风装置必须进行严密的保 保冷层厚度应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本规范 - % ( % + 条的规定

-低温送风系统的末端送风装置应符合本规范 $ % & % " 条的规定

$ % # % !#下列情况应采用直流(全新空气调节系统

!夏季空气调节系统的回风焓值高于室外空气焓值

"系统服务的各空气调节区排风量大于按负荷计算出的送风量

# 室内散发有害物质以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许空气循环使用

+各空气调节区采用风机盘管或循环风空气处理机组集中送新风的系统

$ % # % !+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不小于人员所需新风量以及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两项中的较大值

· !#"! ·

!人员所需新风量应满足本规范 " # $ # % 条的要求并根据人员的活动和工作性 以及在室内的停留时间等因素确定

& # " # $舒适性空气调节和条件允许的工艺性空气调节可用新风作冷源全空气调 系统应最大限度地使用新风

& # " # $&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新风量的需要。进风口处应装设能严密关闭的 门。进风口位置应符合本规范 # " # ( 条的规定

& # " # $)空气调节系统应有排风出路并应进行风量平衡计室内正压值应符合本规 & # $ # " 条的规定。人员集中过渡季节使用大量新风的空气调应设置机械排

设施排风量应适应新风量的变化

& # " # $* 设有机械排风时空气调节系统宜设置热回收装置

& # " # $%空气调节系统风管内的风速应符合本规范 % # $ # 条的规定

& #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

& # ( # $ 空气调节冷热水参数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宜采用以下数值

$ 空气调节冷水供水温度 + %, 一般 ),

!空气调节冷水供回水温差 + $-, 一般 ,

"空气调节热水供水温度(- + &, 一般 &-,

(空气调节热水供回水温差( # ! + $, 一般 $-,

& # ( # !空气调节水系统宜采用闭式循当必须采用开式系统应设置蓄水 箱的蓄水量宜按系统循环水量 . + $- . 确定

& # ( #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仅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应采用两管 系统当建筑物内一些区域需全年供冷宜采用冷热源同时使用的分区两管制水

统。当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频繁或同时使用时可采用四管制水系统

& # ( # (中小型工程宜采用一次泵系统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 差悬殊时宜在空气调节水的冷热源侧和负荷侧分别设一次泵和二次泵

& # ( # ! ! 台以上冷水机组和循环泵的空气调节水系应能适应负荷变化 变系统流量并宜按照本规范 * # # & 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自控设施

& # ( # &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设备管道及附件的承压能力确。两管制风机盘管 系统的管路宜按建筑物的朝向及内外区分区布置

& # ( # )空气调节水循环泵应按下列原则选用

$ 两管制空气调节水系统宜分别设置冷水和热水循环泵。当冷水循环泵兼作冬 的热水循环泵使用时夏季水泵运行的台数及单台水泵的流扬程应与系统工况

吻合

!一次泵系统的冷水泵以及二次泵系统中一次冷水泵的台数和流量应与冷水机 的台数及蒸发器的额定流量相对应

"二次泵系统的二次冷水泵台数应按系统的分区和每个分区的流量调节方式确 每个分区不宜少 !

· $#"! ·

!空气调节热水泵台数应根据供热系统规模和运行调节方式确不宜少 "

严寒及寒冷地区当热水泵不超 # 台时其中一台宜设置为备用泵

$ % ! % &多台一次冷水泵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每台冷水机组入口或出口管道上宜 电动阀电动阀宜与对应运行的冷水机组和冷水泵联锁

$ % ! % 空气调节水系统布置和选择管径应减少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的相对 当超 () * 应设置调节装置

$ % ! %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小时泄漏量宜按系统水容量 ( * 计算

$ % ! % ((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补宜设置在循环水泵的吸入口当补水压力低于 水点压力时应设置补水泵。空气调节补水泵按下列要求选择和设定

(补水泵的扬程应保证补水压力比系统静止时补水点的压力 #+ , )+-./

"小时流量宜为系统水容量 ) * , (+ *

# 严寒及寒冷地区空气调节热水用及冷热水合用的补水泵宜设置备用泵

$ % ! % (" 当设置补水泵时空气调节水系统应设补水调节水箱的调节容积应按照 源的供水能力水处理设备的间断运行时间及补水泵稳定运行等因素确定

$ % ! % (#闭式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应按下列要求设计

(定压点宜设在循环水泵的吸入口处定压点最低压力应使系统最高点压力高于 气压 )-./ 以上

"宜采用高位水箱定压

# 膨胀管上不应设置阀门

!系统的膨胀水量应能够回收

$ % ! % (! 当给水硬度较高时空气调节热水系统的补水宜进行水处并应符合设备对 质的要求

$ % ! % () 空气调节水管的坡度设置伸缩器的要求应符合本规范 ! % & % (0 条和 ! % & % (&

条对热水供暖管道的规定

$ % ! % ($空气调节水系统应设置排气和泄水装置

$ % ! % (0冷水机组或换热器环水补水泵等设备的入口管道应根据需要设置 滤器或除污器

$ % ! % (&空气处理设备冷凝水管道应按下列规定设置

(当空气调节设备的冷凝水盘位于机组的正压段凝水盘的出水口宜设置 位于负压段时应设置水封水封高度应大于冷凝水盘处正压或负压值

"冷凝水盘的泄水支管沿水流方向坡度不宜小 + % +(冷凝水水平干管不宜过 其坡度不应小 + % ++#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

# 冷凝水水平干管始端应设置扫除口

!冷凝水管道宜采用排水塑料管或热镀锌钢管管道应采取防凝露措施

)冷凝水排入污水系统时应有空气隔断措冷凝水管不得与室内密闭雨水系 直接连接

$ 冷凝水管管径应按冷凝水的流量和管道坡度确定

· #"!! ·

! " # 气流组

! " # " $ 空气调节区的气流组织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对空气调节区内温湿度参 噪声标准空气质量室内温度梯度及空气分布特性指%&(的要结合建 物特点内部装修(含设备散热因或家具布置等进行设计计算

! " # " )空气调节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 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型风口等侧侧送气流宜贴工艺设备对侧送气流 一定阻碍或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人员活动区的风速有要求时不应采用侧送

)当有吊顶可利用时应根据空气调节区高度与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分别采 方形条缝形散流器或孔板送风。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且人员活动区内要求

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应采用孔板送风

* 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 + $ " ,- 的高大厂 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或地板式送风

.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保证在风量改变时室内气流分布不受 并满足空气调节区的温度风速的基本要求

# 选择低温送风口时应使送风口表面温度高于室内露点温 $ / )-

! " # " * 采用贴附侧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处设置向上倾 $,0 / ),0的导流片

)送风口内设置使射流不致左右偏斜的导流片

* 射流流程中无阻挡物

! " # " .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小 , " )1

)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 * / #1 2 3。除送风射流较长的以稳压层内可 设送风分布支管。在送风口处宜装设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

! " # " # 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人员活动区宜处于回流区

)喷口的安装高度应根据空气调节区高度和回流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确定

* 兼作热风采暖时宜能够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可能性

! " # " !分层空气调节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双侧送当空气调节区跨度小 $41 亦可采用单侧 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对送射流其射程可按相对喷口中 距离 5, 6 计算

* 宜减少非空气调节区向空气调节区的热转必要应在非空气调节区设 排风装置

! " # " 7 空气调节系统上送风方式的夏季送风温差应根据送风口类安装高气流 长度以及是否贴附等因素确在满足舒适和工艺要求的条件宜加大送风温

· $#"! ·

舒适性空气调节的送风温差当送风口高度小于或等 !" 宜大 #$% 当送风

高度大 !" 不宜大 #!% 工艺性空气调节的送风温差宜按 & ! ( 采用

& ! ( 工艺性空气调节的送风温% 室温允许波动范% 送风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空气调节区的换气次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舒适性空气调节每小时不宜小 ! 但高大空间的换气次数应按其冷负荷通 计算确定

.工艺性空气调节不宜小于 & ! / 所列的数值

& ! / 工艺性空气调节换气次

室温允许波动范%
每小时换气次
* # $
!
高大空间除
* $ !
/
* $ # + $ .
#.
工作时间不送风的除


& !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室内允许风速和噪

标准等因素确定。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 . + !" 0 1喷口送风可采 2 + #$" 0 1

& ! #$ 回风口的布置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 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采用侧送宜设在送风 的同侧下方

.条件允许时宜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但走廊的横断面风速不宜过大且应 持走廊与非空气调节区之间的密封性

& ! ##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 & ! ## 选用

& ! ##   回风口的吸风速" 0 1

回风口的位
最大吸风速" 0 1

房间上
!2 $

房间下
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
!- $

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
!# !


& &空气处

& & #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宜安装在空气调节机房内并留有必要的维修通道和检修

· $#"! ·

! " ! " # 空气的冷却应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 循环水蒸发冷却

# 江水湖水地下水等天然冷源冷却

%采用蒸发冷却和天然冷源等自然冷却方式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人工冷源冷却

! " ! " %空气的蒸发冷却采用江水湖水地下水等天然冷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 水的温度硬度等符合使用要求

%使用过后的回水予以再利用

&地下水使用过后的回水全部回灌并不得造成污染

! " ! " &空气冷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 采用循环水蒸发冷却或采用江水地下水作为冷源宜采用喷水 地下水等天然冷源且温度条件适宜时宜选用两级喷水室

#   采用人工冷源时宜采用空气冷却喷水当利用循环水进行绝热加湿或利 喷水提高空气处理后的饱和度时可采用带喷水装置的空气冷却器

! " ! " 在空气冷却空气与冷媒应逆向流其迎风面的空气质量流速宜采 # " (

% " )*+

,#·-。当迎风面的空气质量流速大 % " .)*+

,#·-应在冷却器后设置挡水板

! " ! " ! 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的蒸发温度应比空气的出口温度至少 % " / 温空气调节系统情况下满负荷时蒸发温度不宜低 ./低负荷时应防止其表面结霜

! " ! " 0 空气冷却器的冷媒进口温度应比空气的出口干球温度至少 % " / 。冷媒的 升宜采 ( $./ 其流速宜采 . " ! ( $ " , + -

! " ! " 1 空气调节系统采用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时不得用氨作制冷剂

! " ! " 2 采用人工冷源喷水室处理空气时冷水的温升宜采 % ( / 采用天然冷源喷 室处理空气时其温升应通过计算确定

! " ! " $.在进行喷水室热工计算时应进行挡水板过水量对处理后空气参数影响的修正

! " ! " $$ 加热空气的热媒宜采用热对于工艺性空气调节系当室内温度要求控 的允许波动范围小 3 $ " ./ 送风末端精调加热器宜采用电加热器

! " ! " $# 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过滤处其过滤处理效率和出口空气的清洁 符合本规范 % " $ " 1 条的有关要当采用粗效空气过滤器不能满足要求应设

中效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的阻力应按终阻力计算

! " ! " $%一般中大型恒温恒湿类空气调节系统和对相对湿度有上限控制要求的空气 节系统其空气处理的设计应采取新风预先单独处除去多余的含湿量在随后的处 中取消再热过程杜绝冷热抵消现象

0 空气调节冷热

0 " $ 一般规

0 " $ " $ 空气调节人工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水机组和供换热设。其机

· $#"! ·

和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空气调节冷热负所在地区气象条能源

政策价格及环保规定等情况按下列要求通过综合论证确定

!热源应优先采用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

"具有城市燃气供应的地可采用燃气锅燃气热水机供热或燃气吸收

水机组供冷供热

# 无上述热源和气源供应的地区可采用燃煤锅炉燃油锅炉供热电动压缩式冷 机组供冷或燃油吸收式水机组供冷供热

$ 具有多种能源的地区的大型建筑可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

%夏热冬冷地区干旱缺水地区的中小型建筑可采用空气源热泵或地下埋管式 源热泵水机组供冷供热

&有天然水等资源可供利用时可采用水源热泵水机组供冷供热

全年进行空气调节且各房间或区域负荷特性相差较需要长时间向建筑物 时供热和供冷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供冷供热

(在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低谷电价时段蓄

能明显节电及节省投资时可采用蓄系统供

) ! ) "在电力充足供电政策和价格优惠的地区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可采用电力为 热能源

!以供冷为主供热负荷较小的建筑

"无城市区域热源及气源采用燃油燃煤设备受环保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价进行蓄热的系统

) ! ) # 需设空气调节的商业或公共建筑群有条件时宜采用热冷联产系统或设置 中供冷供热站

) ! ) $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的风水冷式或蒸发冷却式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面积较小采用集中供冷供热系统不经济的建筑

"需设空气调节的房间布置过于分散的建筑

# 设有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建筑中使用时间和要求不同的少数房间

$ 需增设空气调节而机房和管道难以设置的原有建筑

%居住建筑

) ! ) %电动压缩式机组的总装机容量按本规范 & ) " ) !% 条计算的冷负荷选 作附加

) ! ) &电动压缩式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的选择应满足空气调节负荷变化规律及部 负荷运行的调节要求一般不宜少于两台当小型工程仅设一台应选调节性能优良

机型

) ! ) 选择电动压缩式机组时其制冷剂必须符合有关环保采用过渡制冷剂 使用年限不得超过中国禁用时间表的规定

· $#"! ·

! " #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

! " # " $ 水冷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机宜按 ! " # " $ 内的制冷量范经过性能价 比进行选择

! " # " $   水冷式冷水机组选型范

单机名义工况制%&
冷水机组机
!$$
往复式涡旋

$$ ( !))

!)) ( $)*+

$)*+ ( $!*,

"$!*,


名义工况指出水温 !- 冷却水温 .)-

! " # " # 水冷风冷式冷水机组的选型应采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01较高的产 制冷性能系/01应同时考虑满负荷与部分负荷因素

! " # " .在有工艺用氨制冷的冷库和工业等建筑其空气调节系统采用氨制冷机房提供 源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 应采用 2 空气间接供冷方式不得采用氨直接膨胀空气冷却器的送风系统

# 氨制冷机房及管路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冷库设计规34 *))!# 规定

! " # " +采用氨冷水机组提供冷源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 氨制冷机房单独设置且远离建筑群

# 采用安全性密封性能良好的整体式氨冷水机组

.氨冷水机排氨口排气管其出口应高于周 *)5 范围内最高建筑物屋 *5

+设置紧急泄氨装置。当发生事故时能将机组氨液排入水池或下水道

! " .

! " . " $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 机组名义工况制冷制热性能系/01应高于国家现行标准

# 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时间 #) 6

.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噪声干扰符合国家现行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34 .)7,#的要求

+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需连续运行或对室内温度稳定性有要求的空气调节 应按当地平衡点温度确定辅助加热装置的容

! " . " #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的制热量应根据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修正系数

· $#"! ·

融霜修正系数按下式进行修正

!———机组制热(

! ! "#" ## $ % & % #

" ———产品样本中的瞬时制热(标准工况室外空气干球温 $) 湿球温 *)

(

#"———使用地区室外空气调节计算干球温度的修正系数按产品样本选取

##———机组融霜修正系数每小时融霜一次 + % ,两次 + % -

每小时融霜次数可按所选机组融霜控制方式冬季室外计算温度湿度选取或向生产厂家咨询

$ % & % &水源热泵机组采用地下水地表水时应符合以下原则

"机组所需水源的总水量应按水源温机组和板式换热器性能综 确定

# 水源供水应充足稳定满足所选机组供冷供热时对水温和水质的要求水源 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相应采取有效的过滤沉淀灭藻阻垢除垢和防腐等措施

&采用集中设置的机组时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确定水源直接进入机组换热或另 板式换热器间接换热采用分散小型单元式机组时应设板式换热器间接换热

$ % & % .水源热泵机组采用地下水为水源应采用闭式系对地下水应采取可靠的 灌措施回灌水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 % & % /采用地下埋管换热器和地表水盘管换热器的地源热泵其埋管和盘管的形 规格与长度应按负荷土地面积土壤结土壤温水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和

组性能等因素确定

$ % & % * 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循环水水温宜控制 "/ 0 &/)

# 循环水系统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闭式冷却塔或开式冷却。使用开 冷却塔时应设置中间换热器

&辅助热源的供热量应根据冬季白天高峰和夜间低谷负荷时的建筑物的供暖负 系统可回收的内区余热等经热平衡计算确定

$ % .溴化锂吸收式机

$ % . % "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水机组的 应根据用户具备的加热源种类和参数合理确定。各类机型的加热源参数见 $ % . % " $ % . % "   各类机型的加热源参

加热源种类及参
天然气人工煤气轻柴油液化石油
蒸汽双效机
蒸汽额定压+ % #/+ % .+ % *+ % -123
热水双效机
4 ".+)


· &$%$ ·

加热源种类及参 蒸汽单效机 ! " #$%&

热水单效机 ( ) #*!+

, " * "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水机组应优先采用天然气人工煤气或液化石油气 加热源。当无上述气源供应时宜采用轻柴油

, " * "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在名义工况下的性能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蒸汽和热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0 1 2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水机/0 1 2

#.3-的规定

, " * " * 选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水机组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 按冷负荷选型并考虑冷热负荷与机组供冷供热量的匹配

-当热负荷大于机组供热量时应用加大机型的方式增加供热当通过技术 济比较合理时可加大高压发生器和燃烧器以增加供热量但增加的供热量不宜大于机

原供热量 (! 4

, " * " (选择溴化锂吸收式机应考虑机组水侧污垢及腐蚀等因对供 行修正

, " * " 3 采用供生活热水三用直燃机除应符合本规范 , " * " . 尚应 合下列要求

# 完全满足水与生活热水日负荷变化和季节负荷变化的要并达到实 经济合理

-设置与机组配合的控制系统水及生活热水的负荷需求进行调节

.当生活热水负荷大波动大或使用要求高时应另设专用热水机组供给生活热水

, " * "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冷却补充水的水质要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 机组的储油供油系统燃气系统等的设计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 (蓄冷

, " ( " # 在执行峰谷电价且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具有下列条件之经综合技术经 比较合理时宜采用蓄冷蓄热空气调节系统

# 建筑物的冷负荷具有显著的不均衡件利用闲置设备进行制

-逐时负荷的峰谷差悬殊使用常规空气调节会导致装机容量过且经常处于 分负荷下运行时

.空气调节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且在电网低谷时段空气调节负荷较

* 有避峰限电要求或必须设置应急冷源的场所

, " ( " -在设计与选用蓄冷热装置蓄热系统的负按一个供冷或供热

· $#"! ·

期计算。所选蓄能装置的蓄存能力和释放能力应满足空气调节系统逐时负荷要求

分利用电网低谷时段

! " # " $ 冰蓄冷系统形式应根据建筑物的负荷特点规律和蓄冰装置的特性等确定

! " # " %载冷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制冷机制冰时的蒸发温度应高于该浓度下溶液的凝固而溶液沸点应高于 统的最高温度

物理化学性能稳定

$ 比热大密度小黏度低导热好

%无公害

# 价格适中

(溶液中应添加防腐剂

! " # " # 当采用乙烯乙二醇水溶液作为载冷剂开式系统应设补液设闭式系统应 置溶液膨胀箱和补液设备

! " # " (乙烯乙二醇水溶液的管可按冷水管道进行水力计再加以修正后确

# ) 浓度的乙烯乙二醇水溶液在管内的压力损失修正系数 & " * & " $流量修正系数

& " +! * & " +,

! " # " !载冷剂管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载冷剂管路不应选用镀锌钢管

空气调节系统规模较小可采用乙烯乙二醇水溶液直接进入空气调节系统 当空气调节水系统规模大工作压力较高时宜通过板式换热器向空气调节系统供冷

$ 管路系统的最高处应设置自动排气阀

%溶液膨胀箱的溢流管应与溶液收集箱连接

# 多台蓄冷装置并联时宜采用同程连接当不能实现时宜在每台蓄冷装置的入 处安装流量平衡阀

(开式系统中宜在回液管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和电动阀控制

!管路系统中所有手动和电动阀均应保证其动作灵活而且严密性好既无外泄 也无内泄漏

,冰蓄冷系统应能通过阀门转换实现不同的运行工况

! " # " ,蓄冰装置的蓄冷特性应保证在电网低谷时段内能完成全部预定蓄冷量的蓄存

! " # " -蓄冰装置的取冷特性不仅应保证能取出足够的冷满足空气调节系统的用 需求而且在取冷过程中取冷速率不应有太大的变化冷水温度应基本稳定

! " # " &+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宜按附 . 计算确定

! " # " && 较小的空气调节系统在制冰有少(一般不大于制冰量 &# ) 连续空 调节负荷需求可在系统中单设循环小泵取冷

! " # " &较大的空气调节系统制冰同时如有一定量的连续空气调节负荷存宜专门 置基载制冷机

! " # " &$蓄冰空气调节系统供水温度及回水温差宜满足下列要求

· !#"! ·

!选用一般内融冰系统时空气调节供回水宜 " # !$%

$ 需要大温差供& # !&% 宜选用串联式蓄冰系统

采用低温送风系统时宜选 # &% 的空气调节供水温仅局部有低温送风 求时可将部分载冷剂直接送至空气调节表冷器

(采用区域供冷时供回水温度宜 # !%

" ) & ) !( 共晶盐材料蓄冷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蓄冷装置的蓄冷速率应保证在允许的时段内能充分蓄冷制冷机工作温度的降 应控制在整个系统具有经济性的范围内

$ 蓄冰装置的融冰速率与出水温度应满足空气调节系统的用冷要求

共晶盐相变材料应选用物理化学性能稳相变潜热量价格适中的

" ) & ) !&水蓄冷蓄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蓄冷水温不宜低 (%

$ 蓄冷蓄热混凝土水池容积不宜小 !**+

蓄冷蓄热水池深度应考虑到水池中冷热掺混热损失在条件允许时宜尽可能

(蓄热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合用

&水路设计时应采用防止系统中水倒灌的措施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蒸汽和高压过热水蓄热装置

" ) ,换热装

" ) , ) !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锅炉房热供热的空气调节系应设换热 进行供热

" ) , ) $ 换热器应选择高效结构紧凑便于维护使用寿命长的产品

" ) , ) 换热器的容量应根据计算热负荷确当一次热源稳定性差换热器的换 面积应乘 ! ) ! # ! ) $ 的系数

" ) , ) (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 ) "冷却水系

" ) " ) !水冷式冷水机组和整体式空气调节器的冷却水应循环使却水的热量宜 收利用冷季宜利用冷却塔作为冷源设备使用

" ) " ) $ 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和水冷整体式空气调节器的冷却水水应按下列要求

!冷水机组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 %

$ 冷却水进口最低温度应按冷水机组的要求确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不宜低

!& ) &%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不宜低 $(% 冷却水系尤其是全年运行的冷却水 宜对冷却水的供水温度采取调节措施

· $#"! ·

!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应按冷水机组的要求确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宜 "#

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宜 " $ %#

% & % & !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 "))") 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并采取下列措施

* 应设置稳定冷却水系统水质的有效水质控制装置

+水泵或冷水机组的入口管道上应设置过滤器或除污器

!当一般开式冷却水系统不能满足制冷设备的水质要求时宜采用闭式冷却塔或 中间换热器

% & % & ,除采用分散设置的水冷整体式空气调节器或小型户式冷水机组可以合用冷 水系统外冷却水泵台数和流量应与冷水机组相对应冷却水泵的扬程应能满足冷却塔

进水压力要求

% & % & "多台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台冷水机组入口或出口 道上宜设电动阀电动阀宜与对应运行的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联锁

% & % & -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冷却塔的出口水温进出口水温差和循环水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 度条件下应满足冷水机组的要求

+对进口水压有要求的冷却塔的台数应与冷却水泵台数相对应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 以下的地区冬季运行的冷却塔应采取防冻措施

,冷却塔设置位置应通风良好离高温或有害气并应避免飘逸水对周围环 的影响

"冷却塔的噪声标准和噪声控制应符合本规范 . 章的有关要求

-冷却塔材质应符合防火要求

% & % & %当多台开式冷却塔并联运且不设集水箱应使各台冷却塔和水泵之间管 的压力损失大致相同在冷却塔之间宜设平衡管或各台冷却塔底部设置公用连通水槽

% & % & /除横流式等进水口无余压要求的冷却塔外多台冷却水泵和冷却塔之间通过共 集管连接时应在每台冷却塔进水管上设置电动当无集水箱或连通水槽每台冷

塔的出水管上也应设置电动阀电动阀宜与对应的冷却水泵联锁

% & % & .开式系统冷却水补水量应按系统的蒸发损失飘逸损失排污泄漏损失之和计 不设集水箱的系统应在冷却塔底盘处补水设置集水箱的系统应在集水箱处补水

% & % & *)间歇运行的开式冷却水系统冷却塔底盘或集水箱的有效存水容应大于湿 冷却塔填料等部件所需水量以及停泵时靠重力流入的管道等的水容量

% & % & ** 当冷却塔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的屋顶时冷却水集水箱不宜设置在底层

% & /制冷和供热机

% & / & * 制冷和供热机房宜设置在空气调节负荷的中心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机房宜设观察控制室维修间及洗手间

+机房内的地面和设备机座应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层

· $#"! ·

!机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层机房应设机械通风必要时设置事故 制室维修间宜设空气调节装置

"机房应考虑预留安装孔洞及运输通道

# 机房应设电话及事故照明装照度不宜小 $%% &测量仪表集中处应设局 照明

(设置集中采暖的制冷机房其室内温度不宜低 $()

* 机房应设给水与排水设施满足水系统冲洗排污要求

* + , + -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 机组与墙之间的净距不小 $.与配电柜的距离不小 $ + #.

-机组与机组或其他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小 $ + -.

!留有不小于蒸发器冷凝器或低温发生器长度的维修距离

"机组与其上方管道烟道或电缆桥架的净距不小 $.

# 机房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 $ + #.

* + , + !氨制冷机房应满足下列要求

$ 机房内严禁采用明火采暖

-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少 $- 排风机选用防爆型

* + , + "直燃吸收式机房及其配套设施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及燃气设计规 的规定

* + /设备管道的保冷和保

* + / + $ 保冷保温设计应符合保持供供热生产能力及输送能减少热量损失 节约能源的原则。具有下列情形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等均应保冷或保温

$ 热介质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产生冷热损失的部位

-防止外壁外表面产生冷凝水的部位

* + / + -管道的保冷和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 保冷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冷“热的措施

!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保温外表面应设保

* + / +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保温材料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 保冷保温材的主要技术性能应按国家现行标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

01 2 3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01 ,$*#的要求确定

-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

!用于冰蓄冷系统的保冷材料满足上述要求应采用闭孔型材料和对异形 位保冷简便的材料

"保冷保温材料为不燃或难燃材料

* + / + "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以下原则计算确定

· #"!! ·

!供冷或冷热共用时,按《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 $ % !&&(中经济厚度或

止表面凝露保冷厚度方法计算确定亦可参照本规范附 ) 选用

* 供热时,按《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 ’!+&中经济厚度方法计算确定

,凝结水管《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 $ % !&&(中防止表面凝露保冷厚 方法计算确定可以参照本规范附 ) 选用

监测与控

- !一般规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括参数检参数与设备 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 理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与系统类设备运行时间以及工艺对管 的要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 -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集中监控系统

!系统规模大制冷空气调节设备台数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可减少运行维护工 提高管理水平

* 系统各部分相距较远且有关联采用集中监控系统便于工况转换和运行调节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可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节能运行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方能防止事故保证设备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 ! - ,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宜采用就地的自动控制系统

!工艺或使用条件有一定要求

* 防止事故保证安全

,可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节能运行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设置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由集中监控系统实现

* 当采用就地自动控制系统时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为自控系统的一部分或 立设置

,当无集中监控或就地自动控制系统时设置专门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有代表性的参应在便于观察的地点设置就地检 仪表

- ! -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控制装并通过远距 $ 转换开关实现自动与就地手动控制的转换 $ 手动转换开关的状态应为集中监控系

的输入参数之一

- ! - +控制器宜安装在被控系统或设备附近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应设置控制 就地控制系统环节及仪表较多时宜设置控制室

- ! - 涉及防火与排烟系统的监测与控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规

· $#"! ·

排烟系统合用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按消防设施的要求供并在火灾时转入火灾控

状态通风空气调节风道上宜设置带位置反馈的防火阀

! " # 传感器和执行

! " # " $ 温度传感器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 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应为测点温度范围 $ " # % $ " & 传感器测量范围和精 应与二次仪表匹配并高于工艺要求的控制和测量精度

# 壁挂式空气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空气流能反映被测房间空气状态的位 道内温度传感器应保证插入深度不得在探测头与风道外侧形成热桥插入式水管温度

感器应保证测头插入深度在水流的主流区范围内

机器露点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挡水板后有代表性的位置应避免辐射热 滴及二次回风的影响

(风道内空气含有易燃易爆物质时应采用本安型温度传感器

! " # " # 湿度传感器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 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空气流通能反映被测房间或风管内空气状态的位 位置附近不应有热源及水滴

# 易燃易爆环境应采用本安型湿度传感器

! " # " (压传感器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 选择压传感器的工作压应大于该点可能出现的最大压 $ " & 量程应为该点压(压正常变化范围 $ " # % $ "

# 在同一建筑层的同一水系统上安装的压(压传感器应处于同一标高

! " # " (流量传感器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 流量传感器量程应为系统最大工作流量 $ " # % $ "

# 流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前后应有保证产品所要求的直管段长度

应选用具有瞬态值输出的流量传感器

! " # " &当用于安全保护和设备状态监视为目的宜选择温度开压力开风流 水流开关压差开关水位开关等以开关量形式输出的传感器不宜使用连续量输出

传感器

! " # " )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 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 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

蒸汽两通阀当压力损失比大于或等 * " ) 宜采用线性特性当压力损失 * " ) 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压力损失比应按! " # " )确定

! + !" ,-. /!"! " # " )

! ———压力损失比

!" ,-.———调节阀全开时的压力损01

!" ———调节阀所在串联支路的总压力损01

· &%$# ·

!调节阀的口径应根据使用对象要求的流通能力通过计算选择确定

" # $ # %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三通分流阀不应用作三通混合通混合阀不宜 作三通分流阀使用

" # $ # "当仅以开关形式做设备或系统水路的切换运行应采用通断不得采用调

" # $ # &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应采用气动执行器与调节水阀风阀配套使用

" # 采暖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

" # # (采暖通风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采暖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 热风采暖系统的室内温度和热媒参数

兼作热风采暖的送风系统的室内外温度和热媒参数

!除尘系统的除尘器进出口静压

)风机水泵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 # # $ 间歇供热的暖风机热风采暖系统宜根据热媒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控制暖风机的 当热媒的温度和压力高于设定值时暖风机自动开启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关闭

" # # 排除剧毒物质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以及乙类工业建筑的全面 风系统应在工作地点设置通风机启停状态显示信号

" #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

" # ! # (空气调节系统中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室内外温度

$ 喷水室用的水泵出口压力及进出口水温

空气冷却器出口的冷水温度

!加热器进出口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超限报警

* 风机水泵转轮热交换器加湿器等设备启停状态

" # ! # $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宜按变结构多工况运行方式设计

" # ! #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 + (, 和相对湿度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 ) -

的空气调节系统当水冷式空气冷却器采用变水量控制宜由室内湿度调节器通 高值或低值选择器进行优先控制并对加热器或加湿器进行分程控制

" # ! # !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可采用机器露点温度恒不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 等方式。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露点温度不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

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湿度

" # ! # )当受调节对象纯滞后时间常数及热湿扰量变化的影采用单回路调节不能 足调节参数要求时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串级调节或送风补偿调节

" # ! # * 变风量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按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别确

· $#"! ·

冷却和加热工况互换时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温控器应相应地变换其作用方向

! " # " $ 变风量系统的空气处理机当其末端装置由室内温控器控制宜采用控制 统静压方式通过改变变频风机转数实现对机组送风量的调节

! " # " !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锁并应设无风断超温断电保护装 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应接地

! " # " %处于冬季有冻结可能性的地区的新风机组或空气处理应对热水盘管加设 冻保护控

! " # " &冬季和夏季需要改变送风方向和风量的风(包括散流器和远程投射喷 置转换装置实现冬夏转换。转换装置的控制可独立设置或作为集中监控系统的一部分

! " # " && 风机盘管应设温控器。温控器可通过控制电动水阀或控制风机三速开关实现 室温的控制当风机盘管冬季夏季分别供热水和冷水时温控器应设冷热转换开关

! "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的监测与控

! " ( "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 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 分集水器温度(或压集水器各支管温度

(水泵进出口压力

+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 冷水机组水阀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 " ( " )蓄冷蓄热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蓄热水槽的进出口水温

)电锅炉的进出口水温

* 冰槽进出口溶液温度

# 蓄冰槽液位

(调节阀的阀位

+流量计量

$ 故障报警

!冷量计量

! " ( " * 当冷水机组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冷水系统中各相关设备及附件与冷水机组应 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

! " ( " # 冰蓄冷系统的二次冷媒侧换热器应设防冻保护控制

! " ( " (当冷水机组在冬季或过渡季需经常运行时宜在冷却塔供回水总管间设置旁通 节阀

! " ( " +闭式变流量空气调节水系统的控制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次泵系统末端装置宜采用两通调节阀二次泵系统应采用两通调节阀

· $#"! ·

!根据系统负荷变化控制冷水机组及其一次泵的运行台数

" 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二次泵的运行台数或转数

# 末端装置采用两通调节阀的变流量的一次泵系统宜在系统总供回水管间设置 差控制的旁通阀通过改变水泵运行台数调节系统流量的二次泵系统在各二次泵供回

集管间设置压差控制的旁通阀

$ % & % 条件许可时宜建立集中监控系统与冷水机组控制器之间的通实现集中监 系统中央主机对冷水机组运行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能以多种方式显示各系统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的当前 与历史值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能以与现场测量仪表相同的时间间隔与测量精度连续 录各系统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保证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

参数并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查询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能计算和定期统计系统的能量各台设备连续和累 运行时间并能以多种形式显示

$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能改变各控制器的设定各受控设备 * 并能对设置“自状态的设备直接进行 * 停和调节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能根据预定的时间表或依据节能控制程序自动进行系 或设备的启停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设立安全机设置操作者的不同权对操作者的各 操作进行记录存储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有参数越线报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宜设有系 或设备故障诊断功能

$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兼有信息管+,-功能为所管辖的采通风与空气 节设备建立设备档案供运行管理人员查询

$ % ( %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宜设有系统集成接以实现建筑内弱电系统数据信息

.消声与隔

. % )一般规

.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根据工艺和使用的要 声和振动的大小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确定

.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应符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 )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问和周围环境的振动应符

· #!"! ·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 # " $ 设置风系统管道时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噪声的房噪声高的风 宜穿过噪声要求低的房间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隔声处理

! " # " %有消声要求的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 ! " # " % 选用

! " # " %     风管内的风& (

室内允许噪声 )*+
主管风
支管风
,% - .%
. - $
!,
.% - %/
$ - 0
, - .
%/ - 1%
1 - !
. - %
1% - 2%
2 - #,
% - 2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 2 - #/& (

! " # " 1 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等的位置不宜靠近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当必须 近时应采取隔声和隔振措施

! " # " 0 暴露在室外的设备当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时应采取降噪措施

! " ,消声与隔

! " , " #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噪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依据产品资料的实测数值

! " , " ,气流通过直风管弯头变径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产生的再生噪声 功率级与噪声自然衰减量应分别按各倍频带中心频率计算确定

对于直风管当风速小 %& ( 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风速大 2& ( 可不计算噪声 然衰减量

! " , " .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应设 消声设备或采取其他消声措施。系统所需的消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

! " , " $ 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设备的声学 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 , " %消声设备的布置应考虑风管内气流对消声能力的影消声设备与机房隔墙 的风管应具有隔声能力

! " , " 1 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处四周的缝应使用具备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

! " .

! " . " # 当通风空气调节制冷装置以及水泵等设备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标 置隔振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

! " . " ,对本身不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当其转速小于或等 #%//3 &45 宜选用弹簧 转速大 #%//3 &45 根据环境需求和设备振动的大亦可选用橡胶等弹性

料的隔振垫块或橡胶隔振器

· $#"! ·

! " # " # 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 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应大于或等 % " & ( &

%弹簧隔振器承受的载荷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载荷

# 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

弹簧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 " # " 选择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应计入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的影响

%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极限压缩量 $ ) # ( $ ) % 采用

# 设备的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应大于或等 % " & ( &

橡胶隔振器承受的荷载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荷载

&橡胶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橡胶隔振器应避免太阳直接辐射或与油类接触

! " # " &符合下列要求之一时宜加大隔振台座质量及尺寸

$ 设备重心偏高

%设备重心偏离中心较大且不易调整

# 不符合严格隔振要求的

! " # " * 水机组空气调节机通风机以及水泵等设备的进出口管宜采 软管连接。水泵出口设止回阀时宜选用消锤式止回阀

! " # " +受设备振动影响的管道应采用弹性支吊架

· !#"! ·

第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关于发布国家标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的通

!""!#"

根据建设《关于印 一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 的通(建!""$%& 的要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我部组织有关部门对该规范进行了审现批

国家编号 ( )"!*+!""! !""! * $ 日起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强 条文必须严格执行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 通风 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 同时废止

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负责

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 二年三月十五

· $#"! ·